做好这10件事,搞定采购计划与供应商协同做好这10件事,搞定采购计划与供应商协同发表时间:2023-01-11 16:07 很多采购从业者还没听说过“采购计划管理与供应商协同”这个专有名词,仍然认为采购就是做寻源管理、供应商管理和下发订单的。 如果放在五年前你可以这么理解,但是现在绝对不行。 因为随着众多黑天鹅事件陆续发生,如疫情、运力不足、半导体缺料等,那些负责给供应商下订单的人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,而不再是负责寻源的人(做供应商管理的人好像一直不上不下,欢迎纠偏)。 例如,有一家企业因为经常缺料,负责采购计划的人便经常在协调会上投诉负责寻源的人,而负责寻源的人只能很苦逼地去催供应商。 这无形之中提升了负责采购计划的人在公司的地位,降低了负责寻源的人的地位。 因此,我们不能再用五年前的思维看待新问题。 01 交付与降本 但是,我们需要思考,是什么导致双方地位发生变化了呢? 这背后是交付与降本的博弈(至于供应商管理这种需要先投入后回报的事情,真正重视的企业好像不多)。 请大家想一想,五年前是什么供应环境? 供大于求啊! 所有企业都在搞精益供应链,如零库存管理、VMI、JIT,生怕自己的仓库留有一丁点原材料库存。 因为这个时候交付不是问题,成本是问题。 那么,负责寻源的人就受到企业重视了。 负责采购计划的人给供应商打打电话、下下订单就好。 但是现在的供应环境不同了,在这个交付问题频繁发生的时代,企业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怎么保障交付,其次才是降本。 而且现在很多传统行业,如电子制造、机加、纺织、食品加工等,成本早就降到底了。 很多时候,你会发现你降的那点钱还不够投入的管理费的。 因此,很多企业对于降本的期待也越来越务实,意识到与供应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,而不是无限度地盘剥供应商,最后没人帮忙了。 那些还想不明白的人,都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人。 02 做好十件事 言归正传,当我们说要做好“采购计划管理与供应商协同”的时候,我们到底需要做什么呢? 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十件事情: (1)物料分类与交期分析: 检讨物料编码规则是否正确,是否存在一物多码、一码多物、有物无码等常见问题。 物料的管理规定是否执行到位;物料的分类是否科学;重点关注长交期物料占比并分析合理性。 (2)订料模式优化: 根据现状,从PO、VMI、JIT到Milk Run,制定优化路线,实施VMI管理,提升JIT比例,有效降低库存,提升齐套率。 (3)预测模式优化: 针对不同leadtime的物料,从预测的取值、长度、频度和颗粒度区分管理。 识别关键二级供应商及二级物料,提高与不同层级供应商的协同程度。 (4)备货模式优化: 针对风险物料,明确启动时点,制定合理的备货规则,从成品、原材料、供应商三级实施动态备货策略,有效规避缺货风险,提升资金的利用率。 (5)库存优化: 分析现有的库存及指标,进行点到点的排查,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库存指标,参与S&OP会议,与销售协同推动库存优化。 (6)呆滞料管理优化: 界定呆滞物料的责任人和指标,制定呆滞料再利用流程,有效降低呆滞料的产生并加快呆滞料的处理。 (7)绩效指标优化: 以“逐级考核、聚焦到点”为原则,从预测、订单、交付、付款等环节制定量化指标并与供应商的奖惩机制挂钩,具备持续优化的能力。 (8)齐套率优化: 以上订料、预测、备货等模式的优化,最终体现在齐套率的提升上。 对于其他原因造成的不齐套,如质量问题、交期过长、供应商缺料等,进行专题研究,专项解决。 (9)MRP协同与优化: 参与S&OP会议,与销售预测、主生产计划协同,提升信息系统中MRP的功能,取消手动管理。 (10)优化供应交付预警: 分析从供应商到企业的交付过程,设定预警机制,要求供应商严格执行。 怎么样? 是不是很复杂? 正如世界著名作家、大思想家斯宾塞·约翰逊曾所说:“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”。 时代复杂了,问题复杂了,解决方法也就复杂了。 对于我们来说,只能不断的学习最先进的实践,才能武装自己,解决问题,增加价值,成为时代的弄潮儿。 作者:姜珏 来源:采购实战家专栏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