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采购预算,首先要把握好“底线”发表时间:2022-08-09 14:10 来,做个脑筋急转弯: 一只苹果和一个桔子有可比性吗? 没有!为什么?因为它们是不同的水果。 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有可比性吗? 有!因为它们至少都是苹果。 做采购的有一句口头禅叫:apple to apple,指的就是苹果要跟苹果比较,而不能跟其它水果比较。因为没有比较的基础,或者叫“底线”不同不能比。 招标刚结束,采购经理兴冲冲地找到了采购老大邀功: “老板!招标圆满结束!最终价格降了37.2%!” “降幅听起来不错!跟什么价格比较的?”老板笑着问。 “是跟投标最高价格比!”。 “那跟投标均价比呢?” “这个…大约降了不到11%”。采购经理有些泄气。 “如果这个是重复采购,跟过去一年的历史均价比呢?”。老板继续刨根问底。 “哦!这个还真是重复采购。跟去年均价比……啊?!好像涨了4%!不应该啊…” 老板说,我跟你讲一个故事。打折季的时候,商家抓住了人们习惯买打折狠的商品。于是他们先把售价提高50%,然后大张旗鼓地宣传打折49%销售。 你猜结果怎么样?…… 问题是,当你说涨了降了的时候,你比较的“底线”是什么?基准在哪里?当你试图用苹果跟桔子比较的时候,你一定没有把握好底线。结果也一定是不准确的。 有一年我加入一家新公司的时候,恰逢预算季。于是我也立即融入到预算大军里。 可是做着做着,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了。因为我的采购总监告诉我,有一个单个产品的年采购额是100万,节省额却达到72万! 这怎么可能?!我看了一下细节,发现这个产品刚刚通过样品测试,马上要走小批量验证可靠性和一致性。但是系统里的价格还是样品价格,而采购计算成本节省的时候,就是以这个样品价格作为基数/底线,来和明年的大批量价格作比较的。 好吧,单位节省率达到72%!这个买卖“不错”! 还有一次是,某一个产品的单价要涨40%。 检查了之后,发现采购是把明年的平均价格跟今年的最后一次采购价做了比较(而不是跟今年的平均价格作比较)。而最后一次采购价格里居然体现了年底的返点金额,所以体现在单价上骤降! 那么做预算时,要如何把握好“底线”呢? 下面这七大关键因素必须挨着个的过一遍: 第一、范围。 检查点:覆盖的品类和采购额 你的降价百分比的基数是什么?所有品类的采购额?某几个品类的采购额?还是所属这个具体品类的采购额? 第二、数据源。 检查点:数据来自哪里? 系统(线上)还是手工(线下)?一个系统还是多个系统? 全部来自系统吗? 全部来自一个系统吗?如果不是,数据格式统一吗? 第三、基准价格。 检查点:是以项目为基础(大多无预测),还是以业务为基础(大多有预测) 对于重复采购产品,可以是去年的平均采购价格。 第四、时间/用量基准。 检查点:覆盖的时间段以及对应的用量。 第五、推演方法。 检查点:样品的代表性,采购额和节省比例? 举例:总体的报价覆盖率达到90%以上。对于未报价的长尾产品,均就价格、可替换性和保证供给等方面与供应商签署一揽子协议。 第六、计算单位成本节省。 检查点:重复采购(相同的“底线”),计算公式可能因公司而异 举例:对于重复性采购产品,采取两个年份的平均价格比较。对于非重复性采购产品,比如转移类、工艺改进类,等等,可以考虑采取功能对标等方法作比较。 第七、考虑总体拥有成本。 检查点:相同的“底线”是最低要求 有相同的“底线”或者在实现基本需求的情况下,不增加成本地做升级。比如,换了一台设备,满足了原有的功能,相比原来的设备还送3年维保,总成本还降低8%。 你在做采购预算的时候,把握好“底线”了吗? 作者:卢山 来源:KEEP精进 免责声明: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交流、学习以及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无意间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在核实后第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! |